后唐绍唐正统地位的获得随着唐昭宗的禅位于朱全忠,唐朝于907年宣告灭亡。然而,九年后,出身沙陀的李存勖在魏州登基称帝,复立唐国号,史称后唐。按传统观念,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建立的政权往往难以被中原政权承认。然而,后唐却在短时间内获得了各方的认可,甚至周边割据势力纷纷称臣,荆
元好问与《中州集》元好问,金代文坛的一颗璀璨明星,以其深情真挚的诗词创作和史学巨著《中州集》而闻名。一、词作中的忠贞与哀思元好问的词作中,最著名的当属《摸鱼儿·雁丘词》。这首词以拟人的手法,讲述了一对大雁殉情而死的忠贞故事,感人肺腑。上阕描写大雁之爱,下阕则发问“问
长城: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和区域交流枢纽长城,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本身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地理空间,而是与农耕和游牧地区交汇的文化接触、经济交流和社会碰撞场域。长城沿线:经济互通与多元交融长城分布于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的过渡地带。以南为旱地农业区,以北为畜牧和灌溉农业区。农
北朝镇墓兽:民族交融的实物见证在南北朝时期,随着北方民族的大规模南迁,文化交流与交融日益加深。北朝墓葬中的镇墓兽正是这一历史潮流的生动体现,记录着这一时期的民族文化互动与融合。镇墓兽的演变北朝镇墓兽源于西晋,初期主要以牛形为代表。北魏平城时期,人面镇墓兽开始出现,与
党项的起源与中原联系党项是一个生活在西北草原的古老民族。据《隋书》和《旧唐书》的记载,党项与中原地区有着密切的关系,其起源十分久远。南北朝时期党项的活动南北朝时期,党项见“中原多故”,因此频繁接触中原王朝,并大肆掠夺。隋唐时期党项社会的发展隋朝时期,党项社会还处
吐谷浑政权发展阶段与政权定位吐谷浑政权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酋邦部落制阶段、酋邦和宗族部落制并行阶段、汗国宗族部落制阶段。前期吐谷浑政权受到中原政治体制影响,设有长史、司马等职,但本质上是一个具有部落联盟性质的政权。叶延改姓立国,增强了部族联系。吐谷浑政权的藩邦定位
爨碑:南碑瑰宝,见证民族融合爨碑,又称“二爨”,由《爨宝子碑》和《爨龙颜碑》组成,现藏于云南省曲靖市,入选全国重点保护文物。这两块碑刻形制不同,分别称为“小爨碑”和“大爨碑”,其字体介于隶楷之间,在书法史上享有盛誉。爨氏家族的族源和崛起《爨龙颜碑》记载,爨氏远祖可追溯
甑皮岩遗址:华南史前文化的见证甑皮岩遗址,距今约12000年至7000年,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南郊,是研究华南史前文化的重要遗址。遗址出土了丰富的遗存,包括中国最早的蚌勺、万年桂花籽、距今12000年的陶容器等,展现了桂北史前人类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发展历程。居址选择
《景德四图》:宋辽关系变迁的艺术写照北宋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混战的局面,然而北方的契丹人建立了辽国,成为宋朝的劲敌。宋辽两国间战争不断,直至宋景德元年(1004年)澶渊之盟的签订,双方才实现了百余年的和平。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北宋绢本画《景德四图》与这段历史息息相关。《景德
玉屏箫笛:传统乐器与民族文化的交融玉屏箫笛,诞生于贵州省玉屏侗族自治县,以其清越悠扬的音色和精美的雕刻著称。它不仅是中国民间竹管乐器的代表,更是各民族文化交流的结晶。玉屏箫笛的溯源玉屏箫笛的源头至今尚未有明确定论。不过,据近代箫笛创始家族郑氏的族谱记载,其祖籍山东临
隋唐时期边疆和域外地理历史文献隋唐时期,许多文人、僧侣和官员把握外出机会,搜集了大量边疆和域外珍贵资料,撰写了许多相关书籍。这些书籍不仅开阔了当时人们的眼界,也记载和展示了当时中原和边疆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情况。《西域图记》《西域图记》原有3卷,作者为裴矩。裴矩
云冈石窟:中外文化的交融与互鉴丝绸之路的起点:平城398年,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建都平城,开启了平城时代。平城成为丝绸之路的起点,中外文化在这里交融。粟特商人、波斯银币等文物见证了当时国际贸易的繁荣。平城实力的集聚:迁徙造就的多元北魏迁徙了大量人口和物资到平城,包括官僚、
正确认识夏代信史大禹是真实的历史人物大禹是夏王朝的建立者,也是中国上古时代的著名圣王。在先秦文献中,关于禹的记载颇为丰富,尤以《诗经》最为突出。司马迁依据《尚书》《世本》等先秦文献,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完成了《史记·夏本纪》,堪称第一部夏代断代史。然而,20世纪初兴起
大理三月街:千年盛会,民族交融大理,这片多民族聚居的土地,孕育了延续千年的“三月街”盛会。从唐朝永徽年间至今,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至二十一日,在点苍山脚下的大理古城西侧,一场民族交融的盛典如期而至。起源溯源:宗教庙会到贸易集市关于“三月街”的起源,众说纷纭。较广泛认
《三国志》的民族关系书写《三国志》作为三国时期的重要史著,对各民族的交往进行了详尽的记载,呈现出一派民族和谐、交流频繁的景象。民族关系书写的多样化方式陈寿在《三国志》中对民族交往进行了多角度的记录,包括绥抚、羁縻、和亲、纳贡等多种和平方式。这些方式有效地促进了民族间